河口,作为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,通衢八省的大码头,毋庸置疑,它的工商贸易那时应该非常兴盛。其实,它的手工业也曾经很发达,有许多行业在当年的赣东北都是位居前列的。制茶造纸就不用说了,均为铅山对外响当当的名片;竹器竹编和柳木制品也都名声在外,其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;还有它的裱画、刺绣,上饶及周边府县的人欲装裱字画和购置戏服,必须来河口才行。这中间还有一项手艺当年也是首屈一指,那便是河口的印刷业。
有人说,河口印刷业之所以兴盛发达,源于铅山县自古盛产纸张。此话不无道理,拿引以为豪的连史纸来说,它便是明清以来我国印刷书籍的首选纸张,许多名篇巨著都是用它来印刷。直至解放前,河口的印刷业仍闻名遐迩、享誉整个赣东北。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博雅和艺文两家印刷所,就铅字充足而且设备很优越,拥有了元盘、平台等各种印刷机,当时在上饶可以说是第一流。技术较好的华美印刷所,能够印制各种彩色商标,如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河口盛行一时的《蜂王牌》香烟的商标,便是该印刷所印制。还有建成、青云等印刷所,也都各有特色,当年承印了大批量的套色毕业证和各种新式表格。
老河口印刷手艺人不但技术好,还思想开明正直。如抗日战争时期,属于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无锡流亡服务团来河口,期间编辑了一份宣传抗日的刊物《全民抗战》。当时河口好几家印刷所都能够印制这种刊物,请哪一家来印呢?刊物主编张西林很是为难。经他与女团员华丽同志经过多方打听了解,为确保该刊物的安全,最后确定请设在金家弄口的立昌印刷所来承印。原因是该印刷所老板汪雪樵先生,是个比较实在而又同情革命的文化商人。
本文标题说河口印刷业曾经位居上饶榜首,可能有人不相信。但当你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,大概就会认同。那就是上饶解放不久,有关部门筹建规模较大的赣东北印刷厂时,从河口调去了一批从事印刷的手艺人,其厂业务科室和技术骨干队伍,即以这些人为基础而组成。然尽管如此,留下来的印刷手艺人中,仍有不少具备了很高的业务素质。如丁有和、金建、任保瑗、金竹庭、孔璠麟、兰吉祥、兰青等。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,由“河口印刷生产小组”开始,干到“河口镇印刷生产合作社”,又在一九五八年组建起了“国营铅山县印刷厂”。之后该厂无论资金投入还是队伍建设,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。尤其工人技术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,通过不断的人员培训和改革创新,一年一个台阶,更是走在了上饶地区同行业的前列。
因为厂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,该厂于一九七O年通过清产核资,还抽出六万元资金支持“县玻璃厂”的建设。为此,该厂多次被评为县里的先进企业,并涌现出了不少在上饶全地区印刷行业都算是拨尖的技术人才。如捡排工蔡培荣,一九六四年还是在当学徒的时候,就参加了全上饶地区印刷行业的排版大比武,夺得第二名的好成绩。之后又在一九七九年的上饶地区印刷技术竞赛中,再次取得捡排第三名。再如机印工林建华,在一九八O年上饶地区印刷技术比赛,名列机印第二名。以至于评委们都给予铅山县印刷厂较好的评价,说小城镇的印刷技术并不亚于大城市,真所谓“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”。
关于县印刷厂,有个事值得在此提一下,那就是该厂曾经转厂过一段时间。原因是一九五八年的八月,县里为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,及时传达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,经研究决定创办县委机关党报《铅山报》。为此,将县印刷厂改为“铅山报印刷厂”,厂里的各项工作均在报社的领导下进行。当时厂里的主要任务是承印铅山报报纸,同时也兼接外来的印刷业务,在经济上以厂养报,自负盈亏。直至一九六二年三月,铅山报停办后,县印刷厂才恢复原名,改回由县工业局领导的国营企业。
当年的铅山报报社,除了一个下属的印刷厂,还有一个由七人组成的编辑部,由姜鹤祥任总编,刘权护任副总编。在他们两个人的努力下,报纸办得很活跃,内容非常广泛,形式更是丰富多彩,及时报道了我县工农业生产的情况,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为我县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,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(作者:县档案馆特邀撰稿人——杨必源)